作者:徐光兴
来源:猫型性格,狗型性格—听心理专家讲故事
孩子出生后一周岁左右的断奶父母亲特别重视。然而,少男少女到了青春期时就应有的“心理离乳”却鲜为人知。“心理离乳”是指孩子在青春期逐渐从依赖父母的心理关系中独立出来,变得能够仔细考虑判断和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并逐步走向自立,健康地步入成人期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精神上成熟的环节。
长得瘦瘦弱弱,但娇小可爱的虹刚刚过了26岁的生日。那天吃生日蛋糕时,母亲又是一阵叹息:“虹儿,明年你过生日,希望能找一个男朋友为你买蛋糕了,不要老是由我们父母陪着你过。”
虹一把搂住母亲的肩膀,都起嘴唇,说:“妈妈,你又来老生常谈了。我不想离开你和爸爸,我要和你们永远在一起""那怎么行,女大当嫁,男大当婚。我们可不想把女儿关在身边。”父亲轻轻到了一下女儿的鼻子,虹则娇憨地顺势倒在了父亲的怀里。虹想,这样多好呀,永远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没有任何发愁的事。
虹出生时是早产,不足两公斤重,母亲一着急连奶水也没有了,面对嗷嗷待哺的女儿,父母亲倾注了更多的关爱。为了女儿的身体能早日健壮,他们不知请教了多少儿科医生和营养学家。天起了一点风,怕虹冷了,父亲会赶快把风衣送到学校;每天上学,怕她饿着,母亲总是会在她的书包里塞一点小点心。从她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是父亲每天用一辆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地接送。同学们都说虹可真有福气,有这么好的父母亲,虹也觉得自己非常幸福。高中毕业后,虹考上了本地的一所大学,读大专,本应该住校的,可虹住了还不到半个月,就要求回家住。父母听说虹和宿舍里其他的七名女生一起住,不习惯,而且还失眠,学校的伙食也没有妈妈做得好吃,也就让她回家住,每天走读。在这期间,父亲也经常送地去学校。
总是这样,从小到大,虹就懒懒地享受着父母的宠爱,她甚至从来没有想过离开父母以后自己该怎么过。
可毕竟虹终有走向社会的那一天。她大专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公司上班。临去上班的那天早上,父亲一直把她送到公司门口,千叮咛万嘱咐,说公司和家里不一样,不可任性娇气,工作上一定要主动积极。但没过多久,母亲发现女儿下班回来后,闷闷不乐地回她自己的屋里听音乐。母亲不放心,详细询问才知道,原来今天公司里说有上级部门来检查,主任派虹做接待工作,她顿时觉得很紧张。接待时说话也结结巴巴,脸涨得通红,而且好像很怕对方和她说话,结果还没等上级部门的领导离去,她就先擅自走开,之后被主管领导批评了。
之后,类似的事又发生了不少,虹越来越不喜欢和人打交道,甚至有一段时间上班她就会头痛。但后来同单位的一位工程师追求她,她对他印象颇好,于是上班也有劲了,她喜欢在上班时听到
隔壁的他打电话来约她去吃饭或看电影。但好景不长,在她因为他的偶尔迟到大发了几次脾气后,工程师撤退了。于是,虹回家抱着母亲大哭了一场,之后,她总说她要和父母永远都在一起,不再谈恋爱,也不喜欢其他的社交活动。她最高兴的事就是下班后能早早回家。
虹很满意这样的生活,无风无浪,又很安逸。但父母却觉得26岁的女儿不应该这样,于是,有一天他们满怀焦虑之情,把电话打到了心理咨询中心,要求为女儿咨询。而虹的心理问题就出在“心理离乳”期上。
案 例 点 评
“心理离乳”是心理成熟的标志
青春期被称之为“急风暴雨期”是因为青春期的心理动荡不安、自我选择性、创造性以一种迅猛的力量扩张,因而带给青年的自我动摇性和威胁感也在无形之中增大。当青年逐渐从依赖父母的心理关系中独立出来,成为能够仔细地考虑、判断和解决自己所面临问题的一个社会人时,心理学上把这种精神上的成熟称之为“心理离乳”。
只有以心理上的“离乳”作为基点,个人的高级社会性发展才能完成。这一“离乳”的过程向来被认为是一个突变,是一个“再生”和心智生成的过程,而最主要的还是发现个人的“自我”是向周围的世界发出青春挑战信息的时期。
但近年来,心理学家发现,由于环境、条件和个体类型特点的不同,心理离乳的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是和风细雨,如积雪融化,平静、和缓地度过这一心理离乳期;有的人却经历了典型“狂飙突进”时期,及严重的内心冲突和外在冲突的过程;有的人断断续续,或几经蜕变,如同蚕蛹茧蛾的发展一样,然而并无心理病态地度过这一时期;有的人希望自己留在儿童时代,永远不要长大,或者由于强烈的恋父母情结,因而终其一生都没有完成“心理离乳”期。
心理离乳的最初表现就是:每个年轻人想向他人证明自己已不再是个孩子了。他会过分强调他的独立性和与成人平等,男子汉气概或女人的形象魅力等。有的年轻人在这段时间开始学抽烟、喝酒,使用攻击性的语言或行为。有些人会出乎意料地反抗他们的父母,而他们父母对一向听话的孩子为什么会突然变得如此桀骜不驯、大逆不道,也会深感大惑不解或苦恼万分。
其次,这些年轻人在心理上希望享有较多的自由和独立,认为父母不再具有监护他们的权利。假如父母想再继续监督他他必定会设法摆脱这种控制。父母越是想证明他还是个孩子,他就越是反其道而行之。在这些矛盾、纠葛之中,人们产生了这些年轻人具有“逆反心理”的印象我们把它称之为典型的“青年反抗期”或“青春挑战”的模式。
在心理离乳期,男孩和女孩都会过分重视自己的性别角色,有时会加以染。这一方面是内分泌的变化,第二性特征也更为明显,男孩开始长胡子,声音变得雄壮或粗哑,而女孩的体形逐渐丰满,乳房和臀部开始鼓起,变得更加女性化了。另一方面是对性的好奇感、神秘感,以及性的欲求在精神上苏醒。
青春期心理不成熟症候群
在心理上不成熟的青年人多数是在小时候被宠坏的孩子,对习惯于事事都由父母来服侍的孩子来说,成年人的责任是一种心理负担。当他们年岁渐大,却仍然希望受到周围人的宠顾。这些在心理上不能自立的年轻人,一旦离开父母到新的环境中学习或工作,往往不知所措,生活的骤变、精神上的紧张,加上学习与工作的压力、怕吃苦、不能与他人融洽相处等多种因素,而使他们变得不适应。令他们感到万分遗憾的是,自己已经不再是众人注意的中心。他们在人人呵护、宠爱有加的温室中长大,走到外面却感到空气异常刺骨寒冷。于是他们责怪社会的无情,生活欺骗了他们使他们事事失败,从而导致了神经性精神失调而产生难以用一般疾病来解释的症状,如头痛、失眠、心悸、紧张、抑郁、喜怒无常。或有癔病样发作。其实这与“心理离乳”期的问题有关,本案例中的虹也就是这样一个女孩。
此外,有一些对成年期生活准备不足的年轻人,在社交、职业、恋爱和婚姻生活等各种问题一起逼近时,会觉得恐慌和措手不及。他对异性总是忸怩不安,如果异性和他接触,他会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在公共场合,会缺乏勇气,心怀畏惧,而且越是受到命令、告诫和批评,就越觉得彷徨不知所从。他会变得悲观和胆小,周围的人越是推他向前,他会越是往后退缩。这是“心理离乳”没有完成,或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心理离乳”期所造成的问题。因此有的年轻人以儿语说话,同比他们小的孩子一起玩,装得像儿童一样忸怩作态,实质上是害怕或拒绝在心理上成熟。
也有许多被宠惯、心理上还不能离乳的女孩子发现自己很难话应女性的角色,有时候她们讨厌男性,回避男性,有时候却喜欢男性,但和男性在一起时却局促不安,说不出话来。面临性问题时,也十分不自在当她年岁渐增时,因为行为上很不适应,以致蹉跎了青春和岁月。另外不能很好完成“心理离乳”的男孩子,往往对扮演自己的性别角色没有信心,他们会出现模仿女孩的倾向,常常会被人称之为“娘娘腔”,或装腔作势,乱发脾气。
相反,那些从小得不到师长和周围人注意的孩子,或者并不受人重视的孩子,长大以后却表现出一种出人意料的能力,有时却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这也许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有了心理“免疫”能力,长大后容易心理离乳和完成精神的成熟度。
“心理离乳”期的精神援助
“心理离乳”期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没有心理离乳期,个人就不会有精神上的成熟,获得社会的独立性;而过于偏激和反抗的心理离乳期,也会造成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性格的扭曲和异常。比较良好的方式是,父母与师长能多和成长中的孩子沟通,使孩子心理离乳的过程处于渐进的、安稳的状态之中,帮助他们适当地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问题。
处于“心理离乳”期的孩子,感情波动最大。他们既向往独立而难以自立.常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而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但在行动上却常表现出幼稚。遇到困难挫折往往会气馁、苦闷、彷徨,性格也变得孤僻、脆弱。良好的“心理离乳”可以促进孩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父母的言行和生活习惯对于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当尽量理解他们的合理要求,对其缺点也不能姑息迁就,要因势利导,及时纠正,但不可责备呵斥,以免挫伤其锐气或造成心灵创伤。父母还要常和孩子“谈心”,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自我认识和正确的评价自我的能力。同时,对孩子在青春期性教育方面,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应积极引导和帮助。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心理自立能力,顺利度过“心理离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