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希望孩子能够从此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父母们可能并不知道,究竟哪些因素决定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童年的幸福密码到底是什么?什么能让孩子真正地感受到幸福快乐?是高超的智商,还是没有压力、完全自由自在的生活?毫无挑战的童年,就一定是幸福的童年吗?
幸福并不是这样一种简单的自我满足,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永远保持热情和希望的状态。什么是幸福?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幸福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以及社会生活上的相对完美状态。它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估。是镇定从容地面对各方的压力,是有所成效地学习和工作,是有余力地给他人或社会带来一些帮助或贡献。
童年只有一次,对每个孩子来说实现自我的机会都无与伦比的珍贵,如果错过了,一生都将无法弥补。
那么,谁来帮助孩子?毫无疑问,是他最爱的父母。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在童年帮助他建立积极心理的“心理幸福感”,这是一种根植于内心,源源不断地制造快乐和幸福的力量。父母可以从以下几点帮助孩子建立“心理幸福感”:
一、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在一档大型亲子类综艺节目中,一对父子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阳阳是个6岁的小男孩,他勇敢、正直、友爱,对节目里比自己小的孩子都照顾得很周到。随行工作人员对小朋友们进行单独采访的环节中,他被全票通过选为“大家最喜欢的小伙伴”。看到这里,各位家长是不是会羡慕地表示:真是“别人家的孩子”!接下来的一个环节,可能要让人沉欢了。
不得不说主持人是深谙儿童心理和善于观察细节的高手,他在“睡前采访”环节中,问阳阳:"宝贝,你爱爸爸吗?”
阳阳不假思索地说:“爱!”
主持人又问:“那爸爸爱你吗?”
阳阳低下头,搓着小手不说话。
主持人温柔地重复了一遍:“宝贝,你觉得爸爸爱你吗?"
阳阳终于说:“有时候爱吧,有时候……不爱。”
在另一个房间通过摄像头观察到这一幕的爸爸忍不住红了眼眶,其他的家长纷纷说:“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敏感。"
主持人为什么会这么问呢?通过节目里几组家庭的表现就知道了。其他几位爸爸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都会不时地拥抱、亲吻孩子,并热情洋溢地表达“爸爸爱你,宝贝”“你是上天送给爸爸最好的礼物”。孩子们也会回应“爸爸,我也爱您”“老爸,和您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时光”。爸爸和阳阳在一起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则是“你要做个好哥哥”。阳阳表现得沉默又懂事,点点头,努力表现得像个小男子汉。其的小朋友会跑过来抱着他说:“阳阳哥哥,我喜欢你!”“阳阳哥哥,从今天起,我们就是好朋友了,好吗?”阳阳这时通常表现得“平静”又有点害羞。
阳阳的懂事,似乎有点超出了他的年龄,让人忍不住有点心疼。可能家长们的反应会跟阳阳爸爸一样:“这个傻孩子,怎么会认为爸爸不爱你呢?"
没错,很多家长会说:"哪有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我们这么辛苦工作,提供给他好的生活,花时间陪他、教育他,我心里当然爱他。”是的,但是我们心里的爱,为什么不表达出来呢?家长凭什么会认为孩子能够从毫不亲密的亲子相处模式中感受到父母深切的爱意?
很多家长会尽量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他们习惯用含蓄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而不善于用肢体接触或言语来表达。孩子也需要“感性教育”,因为人是偏感性的动物,即使孩子明白父母是爱他的,这个明白也只会停留在理性的层面。如果父母能够用更感性的方式直观地表达出来,孩子就能够在情感层面上感受到父母的爱,获得更多安全感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呢?
1.微笑的表情
在韩国著名的“视崖实验”中,几个月大的小宝宝和妈妈被分隔在“视觉悬崖”的两边(其实“悬崖”上有透明玻璃地面,可供宝宝安全通过)。当妈妈面无表情的时候。宝宝因为对“悬崖”的恐惧,犹豫了一下便转头返回;而当妈妈露出灿烂的微笑时,即使“悬崖”中间又加了“火海”的投影,宝宝也会毫不犹豫地笑着爬过来。可见父母的微笑能给孩子内心带来巨大的正能量!注意,父母要多给孩子看自己微笑的正脸,而不是给孩子看侧脸或半侧脸。
2.亲昵的身体接触
美国心理学家哈特经大量实验证明,孩子和动物一样有“另类饥渴”的问题,在婴幼儿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即使长大了,孩子也喜欢靠着大人或者拉着大人的衣服,这就是“皮肤饥渴”的表现。如果这种饥渴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变得性情孤僻、抑郁。消除这种饥渴最好的食物就是父母的亲吻、抚摸和拥抱。
3.温柔的情绪
有的父母在盛怒之后后悔,于是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表达自己的爱:“爸爸妈妈这么爱你,就是天上的星星也想摘给你,你以后就乖一点好不好?”嘴里说着“爱”,可明明怒气未消。家长要注意,孩子首先感受到的是你的情绪,他怎么有能力分辨爸爸妈妈是在生气还是在表达爱?
4.充满爱的语言
在这方面,孩子其实是父母的老师。孩子天生愿意表达爱,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快乐、内心充盈。父母要放下成人的羞怯心理,大胆地告诉孩子“宝贝,我们爱你”。
二、家长要保持一致的爱
在老一辈的育儿观念里,有“父母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说法。家长们认为,在家庭里,孩子必须要怕一个人,这样父母才能树立起权威,而“红脸”的适当出场,又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看看下面的案例。
妈妈把削好的水果端到东东房里,看见散落一地的玩具,不禁皱起了眉头,说:“东东,快去把玩具收好。”东东打游戏正上瘾,头也不团地说:“好好,等一会儿。”妈妈边往房间外走边说:"还有半个小时你爸爸就下班了,看到你房间这么乱又要说你。”“知道啦!”东东不耐烦地说道。
东东今年才9岁,可是在妈妈眼里俨然已经是个“小人精”。爸爸在家的时候,他就乖巧温顺,认真写作业,还帮忙做家务;爸爸不在家的时候,他就贪玩任性,打游戏一打就是一下午,玩具随手乱扔,作业也是能拖则拖,任凭妈妈怎么催促他也没用。只有把爸爸搬出来,东东才会怕一点点。
东东为什么怕爸爸呢?爸爸在单住是领导,说一不二,并把这种作风带到了家庭教育中,对东东非常严厉。开始,妈妈觉得东东怕爸爸挺好的,但是时间久了,妈妈感到东东在自己面前越来越任性,已经到了管不住的地步,才开始发愁。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个人走到一起,成了孩子的爸爸和妈妈。在育儿问题上,如果双方采取刚柔互补的政策,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变成像东东一样的“小小两面派”。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感受到足够的爱和自由,不存在被压抑的问题,他的心理就会健康地发展,他的行为就会遵从内心的指引和需要,很少出现失控和过激的表现。如果孩子在某处遭受过压抑,他对爱和自由的需求被大大限制,那么他一旦遇到能够释放的宽松环境,就会拼命释放,呈现出矫枉过正的病态行为。就像一个饿急了的人,遇到丰盛的食物。一定会食用过量。这就是东东会在妈妈面前任性、不听话的原因。爸爸的严厉、控制,让他表面服从,内心压抑,而这时妈妈的爱,就成了他宣泄的出口。妈妈的爱毫无原则,过分宽容,就使东东感到了过分的自由,因此他一不小心就放纵无度了。父母对孩子必须保持一致的有原则的爱,不能让孩子有怕的感觉,也不能让孩子觉得某一方更爱自己,自己可以在那一方面前更自在、更随意。甚至无法无天。
改变性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么家长应该如何调整步伐,从而达到在亲子教育上的步调一致呢?
1.维护夫妻感情
夫妻和睦是家庭教育最美的底色,如果没有这层底色,即使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再一致,孩子也无法从家庭中获取爱和快乐。
2.放下固执,共同学习
夫妻双方在家庭里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不存在一方控制、一方顺从的关系。当教育理念起冲突的时候,双方都应该心平气和地反思自己。多学习相关知识,多在教育中实践,多观察孩子的反应,心里有孩子的父母一定能判断出哪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更好。
3.不要在孩子那里“争宠”
有的大人做了父母之后,心理依然不成熟,他们会试图在孩子那里“争宠”,甚至用溺爱和娇纵来博得孩子的好感,让孩子爱自己更多一点。父母千万不要这么做,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里,父母在孩子的心里应该是一个整体,爸爸和妈妈同样地爱着他,他也会同样地爱着爸爸和妈妈。
三、稳定的爱的环境,才能带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
孩子黏人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其幼年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对此,很多父母的理解是:谁对孩子好,孩子就黏谁;孩子更喜欢谁,自然就舍不得离开谁。
是不是这样呢?
玲玲的父母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家里的老人又都上了年
纪,没办法帮忙照顾孩子。玲玲从6个月起,就被托付给保姆王阿姨照顾。
起初,玲玲的父母非常不放心,上班的时候都在想:保姆会不会打骂孩子?孩子有没有好好吃饭?但是两个月下来,他们发现,孩子似乎很依恋王阿姨。一家人一起出去玩,或者有朋友来家里做客的时候,玲玲只让父母和王阿姚抱,其他任何人想要抱抱她,她都会大声笑注。爸爸妈妈认为,一定是王阿姨对玲玲照顾得很好,玲玲才那么黏她,所以就放心地让王阿姨继续照顾。
玲玲长到两岁多,有一次,妈妈带着她参加朋友的婚礼,她在妈妈怀里一直表现得很乖。婚礼中,妈妈要去台上发表祝福感言,就让身造的朋友帮忙抱抱玲玲。玲玲小声哭了起来,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妈妈的怀抱。
妈妈稍微哄了她两句,就用了点力气把她推开,上台去了。谁知,这下玲玲彻底失控了,放声大哭,一边声嘶力竭地喊着“妈妈”。一边用脚拼命踢抱她的阿姨。妈妈觉得很燃尬,匆匆跑下台抱起玲玲,并一个动地向朋友道歉。
玲玲为什么这么黏人呢?其实,是因为她缺乏安全感。
只有稳定的爱的环境,才能带给孩子真实而持久的安全感。如果孩子在爱和不爱的环境中不停切换,各种生活片段带给他的心理经验就是:只有他熟悉的人是安全的,除此以外的世界简直危机四伏。为了克服这种恐惧,他会把安全感移交到熟悉者身上,而不是建立在自己身上。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思维不开阔,成长过程中获得的快乐也比较少。
那些一直处于稳定的爱的环境里的孩子,得到了爱的满足,获得了充分的安全感,就会把安全感建立在自己身上。他们往往独立性强、思维开阔、充满自信,同时快乐无比。
如果孩子身上出现了过分黏人。"除了某某谁也不要”的现象,家长就要从以下3个方面反思自己,是否没有给小家伙提供一个足够稳定的爱的环境。
1.养育者成员的稳定
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养育者的优先人选当然是孩子的父母,因为孩子对父母有天生的喜爱和依赖。其他任何人选都无法替代,并且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这种心理需要会越来越明显。如果条件不允许,父母也要坚持把孩子留在身边抚养,可以请孩子的至亲据忙,且确定至亲对孩子有真心的爱。留守儿童和被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孩子,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容小觑。
2.养育者情绪的稳定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爱要看自己的情绪,高兴的时候对孩子“猛爱”,生气或难过的时候对孩子“忘爱”,这种环境对孩子来说同样是不稳定的。在他看来,连最亲近的父母都这么反复无常,陌生人岂不是会更可怕?
3.生活环境的稳定
搬家,让孩子转学,都不要太频繁,并且不可独断专行。这对家长来说虽然不算什么大事,但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他的居住场所变了,小区和学校里的好朋友不见了,喜欢的老师不见了,他又要重新去适应一个陌生的不知是否友善的新环境。尤其是对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多陪伴、引导,帮助他建立起在新环境里的安全感。
通过家长爱的滋养,孩子一旦发现并掌握自己的力量,就能活力无限、茁壮成长,他们的生命力会蓬勃发展。对于孩子来说,心理幸福感会让他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以及自己能做什么。如果把童年的旅程比作一次大冒险,那么心理幸福感就像一台优良的发动机,它能带领孩子在平坦的道路上飞速奔跑,即使遇
到糟糕的天气也能灵活地切换挡位,依然勇往直前。当然,拥有心理幸福感并不能让整个世界都围绕他运转,但是这种积极心理它能让我们的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它会让孩子终其一生都自信、勇敢、乐观,不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积极应对,即使将来和父母分离,也能独立地过好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