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园地
儿童积极心理学之:恰到好处的挫折教育,培养孩子乐观、阳光好心态(一)
发布时间:2022-02-17 阅读次数:880次

   积极乐观的好心态,能让孩子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开朗阳光的笑容,并信心满满,随时准备从头再来。


                        一、从婴儿期开始,做孩子的幽默感训练师


   孩子常常被你的什么行为逗乐?


      篮球赛中场休息时间,小宇他们队由于上半场落后15分,所以大家心情都不好,低着头不说话。

     教练给他们打气,说:“没关系,下半场大家再好好调整一下,一定能把比分追回来。”教练的话一点也没有鼓励到大家,同学们还是闷闷不乐的,有的人小声嘀咕着:“哪有那么容易啊……”

     这时,个性幽默的小宇突然蹦出一句:“天空飘过五个字---那都不是事!”休息室内安静的气氛一下被打破了,同学们被他这句话运系了。小宇做了个耍帅的姿势,接着说:"还有我这个天才投手呢。放心

吧,下半场我带着全队分分钟赶超他们!”

     队长笑他:"就你还带领全队。队长在这儿呢!”同学们被轻松的气氛感染,也很快恢复了活力。接着,他们认真听取教练的战术分析,在下半场沉着应战,不急不躁,找到对方的弱点就进行全面反击,最后获得了比赛的胜利。


     小宇一句幽默、逗趣的话就活跃了现场的气氛,让大家重新恢复士气,看到了比赛的希望。相信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开心果”,走到哪里都能带来欢乐的气氛,更重要的是,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内心的自信和希望。因此,幽默感的培养,在当代教育观念中被广泛重视。

     在积极心理学中,幽默感是“超越自我”的重要品质之一,它可以增强人的意志力,让生命更加富有意义感。幽默感可以舒缓孩子的紧张情绪,带给他喜悦和希望;幽默感可以让孩子积极地面对困难与挫折,用乐观的心态看待一切。

     很多家长认为幽默感是天生的,自己的孩子可能没有“幽默细胞”,其实不是这样的。幽默感30%来自孩子先天的性格,而70%则来自后天的环境影响。也就是说,孩子的幽默感完全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在国外,很多父母在宝宝出生才6周时,就开始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早期幽默感训练”。举一个典型的例子,爸爸抱着孩子做“下坠”动作时,孩子意识到爸爸是在逗自己玩,小脸上会出现愉悦的笑容,并发出“咯咯”的笑声,这就是比较简单的训练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形成了生命初期的幽默感。

     你也会常常这么逗孩子玩吗?回想一下,在平时的亲子互动中,你的哪些举动让他发出快乐的笑声?而孩子的哪些逗趣语言和行为,又引得你乐不可支?如果这样的回忆有很多,代表你是个合格的幽默感训练师;如果不是,就从现在开始学习训练方法吧。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幽默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家长要注意按年龄特点来进行训练。


     1.婴儿期

     孩子在婴儿时期,喜欢表情和亲密行为上的幽默。如果父母常常保持笑容,孩子就会将其刻在脑海里,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同样面带笑容。这是孩子幽默感的起源。在该时期,父母应多对孩子露出笑容,并和孩子亲密互动,比如挠挠小肚子、举高高等。


     2.幼儿期

     孩子在幼儿时期,更喜欢肢体动作上的密默,尤其是像“跳出来吓你一跳”这种含有“惊喜”元素的行为。随着语言能力的迅速发展,孩子会觉得有韵律的词很有趣。该时期的孩子乐于主动逗父母发笑,比如做鬼脸或恶作剧,然后和父母一起开怀大笑。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这种行为,一定要配合他,被他成功逗笑;如果家长对此反应冷淡,就会打击孩子发展自身幽默的积极性。


     3.学龄前期

     学龄前儿童喜欢在图画中寻找乐趣,特别是图画和声音相结合时,他们更容易发现幽默元素。由于接触的同伴变多,他们开始享受社交中的乐趣,其社交方面的幽默感也得以慢慢增强。他们会和同伴交流动画片中有趣的情节,或者模仿搞笑的动画人物。父母在该时期可以陪孩子读趣味性强的绘本或看搞笑的动画片,并和孩子一起讨论、模仿其中的幽默卡通形象。

     4.学龄期

     由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学龄期儿童开始对幽默语言感兴趣。他们喜欢玩词语游戏,并开始给别人讲自己听过的笑话。再大一些,他们甚至开始自创新词,让语言变得丰富有趣。父母在该时期可以帮助孩子提高阅读量,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分享知识的机会,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分享知识的过程中,孩子能逐渐提高幽默地向他人表述事情的能力。

                    

                              二、神奇的“快乐激素”--内啡肽


     你的孩子有运动的习惯吗?一周的运动时长大概是多少? 


     说起畅畅和足球的缘分,还要从转学说起。念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畅畅被爸爸妈妈遇到了市里的重点小学。畅畅在原来的学校的成绩名列前茅,加上他个性活波。所以深受老师和同学们喜欢,可是到了新的学校却成绩平平,班上多的是比他优秀的同学,几个月下来他也没有交到什么好朋友。巨大的落差让畅杨变得不自信。沉默寡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也不爱出门。

     爸爸发现了畅畅的变化,他决定想办法多带孩子出门透透气。于是,在畅畅生日的时候,爸爸送给他一个漂亮的足球。畅畅收到礼扬很高兴,就跟着爸爸一起出门踢球,没想到,这一踢就踢出个小小足球迷,从此放学后踢球就成了父子俩的日常必备项目。每次踢球的时候吹着凉风,看着夜景,耐畅淋满地跑由一身汗,畅畅就忘记了在学校的所有烦恼,他的球技也越来越好。

     爱上足球以后,畅畅有时候也和班上的男生一起踢。运动,永远是男孩子们培养友谊最快的方式。进球的时候,他们击掌互相鼓励;考试没考好,放学后踢一场球,就把沮丧都抛在脑后;踢累了,一起躺在草坪上聊天、喝饮料。畅畅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畅畅的学习状态也稳步提升,过去那个充满活力的畅畅又回来了。

图片

     

     爸爸的方法很奏效,畅畅在踢球的时候忘记了所有的烦恼。相信很多大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压力大或情绪低落的时候,去户外晨跑、去游泳,或是去健身房的器械上流一身汗,就感觉心情好多了,整个人也放松了下来。孩子也是这样,运动会让他们更快乐,尤其在遇到挫折,心情不好的时候,运动会让他们忘记烦恼,重新振作。心理学研究显示,对于1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最能让他们绽放活力和充满正能量的,就是与肢体相关的运动了。

     运动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魔力呢?

     运动的时候更快乐,只是我们的心理作用吗?其实不然,这是一种生理反应。生理学家经研究发现,人在运动的时候,大脑中会分泌一种名叫“内啡肽”的物质。内啡肽又被称为“快乐激素”"年轻激素”因为它能够让人重新振作、心情愉悦,并有效缓解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但是内啡肽不是人们一运动就能马上产生的,做中等偏上的运动坚持半小时以上,才能促使大脑分泌该“快乐激素”。

     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缓解紧张、抑郁的情绪,让人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

     为了让孩子拥有乐观开朗的心境,在挫折面前能迅速恢复满满的活力,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多给孩子创造运动的机会,让他们养成积极运动的好习惯。家长可以参考下面几点建议。


     1.限制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间

     据统计,当代儿童每天平均花在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上的时间竞多达7小时。美国儿科学会向家长建议,控制孩子每天花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最多不要超过2小时,让他将多余的时间花在运动和其他活动上。


     2.帮孩子找到他喜欢的运动方式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爱好、能力等方面的特点,让孩子多尝试不同类型的运动,直至找到他喜欢的运动方式。


     3.带孩子观看职业比赛

     激烈的比赛和职业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往往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尝试该项运动。运动员奋勇拼搏永不放弃的运动精神,也会感染孩子,让他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4.不拘运动的地点和方式

     运动的习惯可以在生活的细节中培养,不用拘泥于固定的场所和方式,比如,在家转呼啦圈,在小区里的运动器械上拉伸四肢,这些都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孩子养成自觉运动的好习惯。


     5.多陪孩子一起运动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也本能地喜欢和家长一起参与活动,并得到家长的关注。陪孩子跑步、打球,做亲子运动游戏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不要无条件地满足孩子


孩子提出任性的要求,你一般怎么回答他? 


     很多家长尤其是家里的老人,过于宠爱孩子,他们基本把“让孩子高兴,让孩子不哭”作为养育的终极目标,对于孩子提出的各种无理需求都无条件地满足,舍不得孩子吃一点苦,更别说受一点挫折了


     小明放学了,等在学校门口多时的爷爷奶奶赶紧迎上去,一个替宝贝孙子背书包,一个递上热乎乎的烤香肠。

      小明耷拉着脑袋,说:“奶奶,我不想吃。”

      奶奶问:“宝贝,怎么了?谁惹我的大孙子不高兴了?"

     小明沮丧地说:““今天班上发大红花,一半的小朋友都拿到了,我而没有。”

     奶奶松了口气,说:"我当什么大不了的呢,不就是一朵大红花嘛,奶奶晚上回去给你缝一朵,比他们的都大,好不好?"

     小明嘟着嘴,说:“不好,不好!我就要老师发的大红花!”

     爷爷赶紧哄他:“那咱们就让老师再给你发一朵,爷爷明天就去找老师!”

     小明这才笑了,拉着爷爷的手使劲摇;“爷爷,真的吗?我就知道爷爷对我最好了!"

     第二天,爷爷奶奶真的去幼儿园找了老师,质问自己的孙子为什么没有得到大红花。老师耐心解释,说小明不爱惜班里的玩具,摔坏了好几个,所以没有得到大红花。爷爷奶奶不肯罢休,软磨硬泡,问是不是赔了损坏玩具的钱就可以补发。老师特别无奈,最后没有收他们的钱,还是给了他们一朵大红花。


      小明虽然年龄还小,爷爷奶奶帮他要大红花这件事情也很小,但是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中潜在的隐患,是足以引起我们重视和深思的。这让我们联想到近年来的一些新闻报道中,孩子因为和父母吵架就离家出走,学生因为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就心怀恨意,或者因为高考失利就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此类事件层出不穷。社会上对这些表面光鲜亮丽,却承受不起挫折,一碰即破的孩子,还有个专门的形容词--“草莓族”。“草莓族”的抗挫折能力如此之差,背后的原因就是家长的过分宠爱和无条件满足。

     如果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的欲望就会不断膨胀,在头脑中形成“我要什么都能得到”“别人都应该满足我的要求”的思维定式。长此以往,孩子就容易形成骄纵任性的毛病,凡事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不能受一点点委屈,抗挫折能力极弱,长大以后更是受一点点打击就一蹶不振。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掌握好孩子的要求和自己的给予之间的平衡。既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又不想让孩子失望,那么,鼓励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满足愿望,才是理智的,真正对孩子成长有益

的做法。那么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不让孩子轻易尝到甜头

     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如果遭到父母的拒绝,就会采取哭闹的方式争取。如果家长轻易心软而妥协,孩子就会认为“哭闹就能尝到甜头”,从而就会反复使用这种方式。当孩子耍性子的时候,家长可以试着冷处理,等孩子意识到哭闹行不通时,再耐心地跟他讲道理,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2.拒绝的理由要充分

     拒绝孩子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给出充分的理由,让孩子知道,自己被拒绝是因为要求不合理,而不是因为父母不爱自己。要注意的是。拒绝的态度要温柔而坚定,切总简单粗暴,或者半途而废,或者跟孩子讨价还价。

    

    3.及时表扬孩子的放弃

     如果孩子在明白道理后,主动放弃了不合理要求,家长应及时表扬孩子的做法,以使孩子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强化其正确行为。